广东省制造协会
看见广州2035: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六大关键词解读

发布时间:2018-06-20 18:21:49点击数:[打 印]

2035年的广州将会是什么样?今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公示正式出炉,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州有了新的定位——“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新版总规还提出,到2035年广州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生态公园数量从现状108处增至138处、形成约10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本轮总规中,南沙地位凸显,成为广州唯一的一个城市副中心,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同时提出在南沙、黄埔、空港经济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蓝天下,高楼林立的广州珠江新城CBD建筑群。广州日报记者 莫伟浓 摄

焦点一:定位

城市定位不断提升 要建国际一流城市

2017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广州纳入新一轮总规编制试点城市。本次总规编制工作是广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推动特大城市治理改革的重要平台和提升广州综合实力的重大契机。

本轮总规的编制就是要落实国家与区域战略要求,深刻反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家赋予广州的责任和使命。规划围绕“两个一百年”谋划广州城市发展定位——

目标愿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城市性质:广东省省会,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交往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分阶段目标: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

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从近几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看,广州的城市定位在不断提升。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原则同意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在批复文件中,国务院对广州作出如下定位: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原则同意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在批复文件中,国务院指出: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专家指出,国务院2016年的批复则首次确立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同时还出现了“国际”二字,广州城市定位上升到了全球、国际层面的体现。

从最早期定位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再到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城市定位在国务院对城市总规的批复中逐渐提升,新一轮总规更是将广州放在了国际一流城市的层次来谋划和建设。


2月13日,海心沙,广州园林博览会吸引市民前往观赏 。广州日报记者 苏俊杰 摄

 焦点二:人口

人口规模不断增长 2035年达到2000万人左右

在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方面,新一轮总规提出“一控两优”——一控: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两优:有序疏解旧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城市外围集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覆盖范围。人口规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广州市政府网站公布的目前常住人口为1350万人,上一轮总规为广州确定的人口规模是到2020年为1800万人;本轮总规2000万的人口规模为广州未来发展留下空间。

用地规模上,则是严控总量,逐步减量,精准配置,提质增效。以资源环境承载为硬约束,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2020年后新增建设用地逐步递减。

城市格局方面,本轮总规提出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空间结构。

首先是区域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目标:网络化城市群格局,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市政基础设施衔接共享,生态环境共同维育。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深化广清一体,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环珠江口重点地区的写作,拓展高铁经济带与西江-珠江经济带。

其次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空间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底,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以生态廊道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

此外,还要以珠江为纽带,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沿流溪河-北江区域,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建设国际航空产业城、世界枢纽港;沿增江-东江区域,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沿珠江前后航道区域,优化提升主城区,保护传统历史风貌,引领高端要素集聚;沿黄埔大桥-珠江口水道区域,强化国际航运功能,聚焦南沙新区和自贸区建设,建设国际水准的滨海新城。


航拍南沙港。广州日报记者 陈忧子 摄

 焦点三:南沙

构建新型城市格局 番禺、黄埔、白云部分区域成为主城区

本轮总规还提出,形成“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

主城区包括: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重点进行控量提质,疏解非核心城市功能,引导人口、交通、高消耗低效益制造业向外围城区疏解,治理“大城市病”。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控制人口密度,增加绿地、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区域、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重点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与内生动力,增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与主城区形成有序分工。明确主导发展方向,加大人口集聚力度,积极引导主城区疏解和来穗人口合理分布。

新型城镇:相对独立的建制镇,是乡村地区的服务和产业集聚中心。

乡村: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发展乡村产业、传承与火花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总规将南沙区全域定位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南沙重要地位凸显。根据规划,南沙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发展定位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绿色智慧宜居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和共享发展区。

南沙、黄埔、空港经济求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规划要求强化南沙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功能。是大湾区的交通中心,推进南沙枢纽站规划建设和提升庆盛站综合交通服务能力。推进建设南沙与广州主城区、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广州南站畅达的高速交通走廊,实现30分钟直达大湾区主要城市中心区和重大交通枢纽。同时南沙也是大湾区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国际航运、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创新金融、科技创新、国际交往等功能。

南沙还是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面向港澳实施更大程度的先行先试和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加强与港澳在离岸贸易、高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医疗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充分考虑港澳人士在南沙生活的需求,完善出入境、通关、居留等服务设施,积极引入国际知名学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医疗机构。

规划中还提出,对标借鉴国际最高水平,在南沙、黄埔、空港经济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广州大学城美景。

焦点四:宜居

美丽宜居花城 公园越来越多、还有通风廊道

在生态保护、打造宜居环境方面,规划中提出,保护传承广州的自然禀赋、历史文脉,维育山水城田海整体格局,统筹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划定生态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和空间开发管制,构建美丽国土与理想城市空间格局。

产业空间布局上,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行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现代农业为补充的综合型现代产业体系。依托珠三角(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珠江创新带,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核心创新平台、创新节点和价值创新园区。

在居住空间布局方面,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12处,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23处,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

生态空间网络方面,构建连通山水、贯穿城区、蓝绿相融、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网络。维育市域生态资源集中分布的9大重要生态片区:从化北部山地生态片区、花都北部山地生态片区、增城北部山地生态片区、花都西部农林生态片区、东部山水生态片区、帽峰山生态片区、增城南部农田生态片区、南沙北部农田生态片区、南沙滨海湿地生态片区。

构建“三纵五横多廊”的生态廊道网络:北二环生态廊道、流溪河-珠江西航到-洪奇沥水道生态廊道、金山大道-莲花山生态廊道、横沥-凫洲水道生态廊道、珠江前后航道生态廊道、增江河-东江-狮子洋生态廊道、帽峰山-火龙凤-南沙港快速-蕉门水道生态廊道、沙湾水道生态廊道。

生态公园数量增加到138处 还有3800公里绿道

规划中还提出,公园绿地和开敞空间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85%,构建城乡休闲游憩体系,串联生态公园和城市公园。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公园建设,到2035年,生态公园数量从现状108处增至138处;加强古驿道活化利用,推进从化段等古驿道线路保护与修复工作;构建复合功能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到2035年,形成约10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优化城市公园布局,外围区域每个区至少布局2~3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完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绿道网络体系,到2035年,全市建成绿道网络3800公里。

保护河涌水系,维护“北树南网”的水网格局,保护全市1300多条河涌,加强河涌整治与生态修复,形成可蓄、可引、可排、清洁的城市水网。到2035年,全市河湖水面率达到10.2%。

结合生态廊道控制构建市域6条通风廊道,形成利于通风与空气流通的空间环境:流溪河主风廊、正果-钟落潭-白坭河主风廊、新塘-九龙大道-珠三角环线高速主风廊、洪奇沥水道-珠江西航道主风廊、蕉门水道-南沙港快速-珠江前后航道主风廊、狮子洋-帽峰山主风廊。风廊沿线保护开敞空间、控制建设强度、引导建筑布局、保留主入风口。


珠江边。广州日报记者 陈忧子 摄

焦点五:珠江

大美珠江可期 沿珠江景观带布局高品质城市客厅

在城市景观塑造方面,本轮总规提出彰显岭南山水特色,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的风貌。以珠江母亲河为纽带,展现广州山水相连的生态特色,以南北12公里的城市新轴线为统领,凸显广州国际化、现代化的都市魅力。北部突出连绵起伏的生态山林风貌,中部突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都市风貌,南部突出港城融合的滨海风貌。

着力打造珠江景观带,建设“大美珠江”生态活力岸线。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贯通舒适开放滨江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精品珠江三个十公里,优化整合珠江堤岸、桥、树、天际线等城市景观资源,建设世界级一流滨水区。

构建云山珠水相望的景观视廊,强化山水城市整体意象;引导历史城区与沿山滨水地区的建筑高度,塑造独特而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引导历史城区、白云山及广州塔等视域区域,白云机场起降区域的城市第五立面。

同时在沿珠江景观带和沿新轴线串珠式布局高品质城市客厅,提升景观道路、废旧铁路、桥梁等重要的公共空间,构建可漫步和驻足的线性空间;着力提升陈家祠、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四大公建等大型公共建筑周边环境品质与人文活力。

在历史名城保护方面,保护修复珠江文化带、城市传统中轴线、城郭和骑楼文化景观环共同构成的“一带一轴两环”的历史城区整体结构。实施7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串联一批最能反映广州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色、最能展现广州传统风貌的建筑、街道、街区,讲好广州故事,展现广州魅力。


夕阳下的有轨电车不停穿梭,异木棉开得异常繁盛。广州日报记者 骆昌威 摄

焦点六:民生

公共服务更优质 建成2000公里城市轨道

在交通方面,本轮总规提出,建设世界级空港、海港和铁路枢纽。至2035年,广州航空枢纽设计年吞吐能力1.2~1.4亿人次,国际航空旅客中转率达到35%以上;广州港货物年吞吐量达7.5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3600万标准集装箱;广州铁路枢纽客运量超3.97亿人次,货运量超过0.77亿吨,建成2000公里左右城市轨道网络。

此外,未来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上也更加优质、均衡。教育上,要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优化大学城、五山-龙洞高校聚集区、国际创新城环境;幼儿园、小学与初中全面实现就近入学。到2035年,主城区和每个外围城区至少配置1所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机构。

医疗和养老方面,发挥省会城市带动作用,打造广州医疗卫生高地。承担全省以及全国的疑难重病诊治和高端医疗服务,打造国际水准的健康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外围城区倾斜,加强妇儿医疗服务等专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到2035年,每个区有1所三级综合性医院、1所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1所二级以上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现状的6.26床,提升到2020年的7床,2035年的8床。

建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支持社区嵌入式和护理型养老机构,加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完善社区长者饭堂、日渐照料中心等。到2035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文化和体育方面,到2020年,全市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博物馆达到70家;到2035年,全市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博物馆达到100家;到2035年,每个区至少有一处区级全民健身中心。

社会福利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圈覆盖,落实租购同权;提升以公办学位解决非户籍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完善便民服务,落实推进“厕所革命”,优化提升社区菜市场、公共厕所、零售商业等便民服务设施的环境和品质。主城区、南沙副中心和外围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90%;新型城镇和乡村地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覆盖率90%,形成由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服务、体育健身服务、养老服务、公共管理、商业服务、市政公用构成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

根据规划,至2035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市域总供水能力1260.5万立方米/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6%,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27%;主城区、南沙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暴雨,番禺南部城区、花都城区、增城城区、从化城区及新建区域能有效低于不低于30年一遇暴雨。建设26个中心应急避护场所,人均应急避护面积达到1.75平方米以上;全面具备抵御不低于6级近场地震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