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4 09:07:21点击数:[打 印]
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创新驱动发展正在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5月12日,由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榜样的力量——2017‘FIT粤’科创先锋大赛”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由南方日报社、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联合出品的《2017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下称《报告》)正式发布。 珠三角研发投入、区域创新指数不断提升,企业加快从生产鞋袜到制造“大国重器”、从代工企业到“隐形冠军”、从“汗水驱动”到全球创新人才涌入的创新转型。激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珠三角企业正在不断发力,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浩瀚的太空中,由珠海欧比特自主研发及运控的“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正在翱翔。 “4颗高光谱卫星,5天左右便能覆盖全球任何角落。”欧比特董事长颜军介绍,这意味着国内由民营资本自主运营的微纳卫星具备了开展商业化运营的能力。 在位于珠海高新区的欧比特卫星大数据中心,30多名年轻的研发人员一丝不苟地分析来自太空的数据。欧比特卫星大数据事业部副总裁吴佳奇博士表示,通过解码和定位矫正,这些数据将形成一张张清晰精准的卫星图片,通过数据深加工,生产出满足各种需求的数据产品。 在东莞,今年3月,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按期、高质量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设任务。 在快循环同步加速器所在的地下环形空间内,所用的各类装置被涂装成红、蓝、黄等颜色,查看每一处设备标牌,都是国内制造商制造。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表示,在工程建设中,通过科研人员不懈攻关,设备国产化率超过了96%。 在珠三角,曾经生产鞋袜的企业正在锻造“大国重器”,制造业由轻到重,技术向高端跃升,产品供给的深层变革正在上演。 制造业供给变革也同时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珠三角多个城市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齐头并进,激发发展新动能,其中深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12.7%和11.1%,佛山工业机器人增长78.1%、先进制造业增长11.3%,东莞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11.3%。 与此同时,广东智造的新形象正在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珠三角企业正在依靠走“世界科技+广东制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记者调研发现,不少企业瞄准全球一流创新资源,通过品牌合作、技术协同、股权并购等方式,实施研发全球化战略,实现海外布局与国内产业协同互补。 嘉腾机器人与德国格林策巴赫机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联姻”。嘉腾机器人副总裁陈洪波说,成立于1960年的格林策巴赫拥有极强的技术沉淀,“从长远来看,这些技术沉淀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时机成熟时,我们还会考虑开展联合研发。”
在东莞铭基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铭基电子”)的生产车间内,一台台机械手“吐”出绞好的铜线,紧接着迅速对铜线编织、封装,一条长达60多米的手机数据线由此诞生。 这家从线缆代工起家的企业,如今每年生产的手机数据线位居全国前五。公司董事长助理陈盛文说:“去年铭基电子的营收同比增长15%,今年营收有望增长25%。” 像铭基电子这样在细分领域拥有绝对市场占有率的“隐形冠军”,正以集群的方式在珠三角不断涌现。 这些撕去代工制造标签的制造企业,正在凭借创新突围,成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力量。 今年一季度,深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增加值1965.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4%;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工业利润增速达39.5%,位居珠三角第一,说明工业经济发展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注重创新几乎是所有“隐形冠军”公开的秘密。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对德语地区“隐形冠军”企业的调研中曾指出,“隐形冠军”对研发的投入是一般工业企业的两倍多。 “轰、轰、轰……”在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里水生产基地里,夹杂着工地作业的嘈杂声,总经理吴平平正向客户介绍一款为佛山时隔10年再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产品——海洋工程升降系统。 过去,这样的设备只能依赖进口。但凭着自主创新,这家成立仅11年的海洋工程设备企业,开启了该领域的国产化新篇章,目前该款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排第一。 挺起创新的“脊梁”,一批批珠三角“隐形冠军”如同搅动市场风云的“鲶鱼”,成为创新广东最生动的脚注。 “我们还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中研非晶副总经理陈卫红说。这家坐落于珠三角的全球最大的磁性器材及元器件生产商,此前每年R&D占比高达13%。
访谈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创新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朱桂龙解读《报告》
珠三角企业创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问:《2017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有哪些亮点?其背后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
答:在过去创新发展基础上,总体看来,2017年的珠三角企业创新呈现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创新正由量变走向质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三组数据、三个案例以及一个现象中深刻感知这一变化。 二是高新区成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引擎。政府的规划引领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使高新区正成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引擎。 三是创新人才加速流入,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科学巨匠、海内外杰出和精英人才金字塔式的创新人才结构,为珠三角企业创新引领、创新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创新实力不断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是创新要素向湾区汇聚,“G FOR G”(global for global)企业日益增多。调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珠三角企业逐步掌握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一批同时拥有全球要素配置能力和服务全球市场能力的“G FOR G”企业,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兴起。 五是企业主动持续创新动能显著增强。从2014—2017年间企业创新技术流数据分析来看,珠三角企业创新投入中长期稳定性平均值从1.64提高到3.64,创新发明密集度从0.42增加到0.49,三类早慧型企业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六是金科产精准对接,多流合一打造企业创新生态。面对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行广东分行首创的“技术流”“资金流”“能力流”“政策流”等多流合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实现了金科产精准对接,为创新型企业金融支持开辟了新通道,为企业创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金融翅膀。 实际上,这些亮点不是今年一下子新增出来的,是过去一年变化最快、最突出的特点。如企业创新从量变到质变,每年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稳定投入积累了稳定产出,企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国际化的能力不断变强,经过这么多年累积、发展,在过去一年形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表现。 《报告》背后的思路是关注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得好与不好,首先看企业的技术含量。技术含量高、有好的技术流,企业就会像奔腾大海一样生生不息。除了技术以外,还有资金的支持,好的企业需要自己的资金,也需要外部资金,所以科技金融对于企业自身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技术、资金之外,企业家精神、企业对于市场的能力和整合的能力也很重要,所以我们采用了“技术流”、“资金流”、“能力流”、“政策流”等多流合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问:与上一届知名企业云集不同,今年的参赛企业很多是“隐形冠军”,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答:其实,这也是珠三角企业的一个特点,有大的创新巨人,也有非常多有活力的中小型企业,他们是并存的。在我看来,对经济增长来说,像这些“隐形冠军”和中小企业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比赛中最关注的一个群体。 本次大赛颁奖给这些“隐形冠军”,是对他们多年来深耕某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的认可。此外,通过这样的大赛,让社会关注到这些企业。作为企业来说,既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也需要展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成就,大赛提供了这样的舞台。
欧比特:发力创新瞄准卫星大数据产业
4月26日12时42分,随着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一箭五星”冉冉升空,由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02组五颗卫星顺利进入既定轨道。 欧比特董事长颜军介绍,本组卫星发射成功,补充了“珠海一号”星座采集高光谱数据的能力,增加了卫星数据的多样性,意味着国内由民营资本自主运营的微纳卫星具备了开展商业化运营的能力。 欧比特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瞄准卫星大数据产业的“万亿级”市场,目前已在珠海率先建成接收、处理、存储和分析卫星大数据的地面系统。 技术是卫星大数据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宇航电子技术与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分别是数据的供给端与应用端的关键技术。在宇航电子方面,欧比特深耕近20年,已成为我国高端宇航SPARC V8处理器SoC的旗杆企业、立体封装SIP宇航模块/系统的开拓者,两大产品已达到领先的技术水平。同时基于宇航电子技术的积累和延伸突破,公司具备了“微小卫星电子系统一体化平台”设计技术、“卫星控制平台计算机”设计技术等。 未来,欧比特还将在全国建设6个地面系统接收服务站点,并在珠海配套建设欧比特卫星大数据产业园和卫星大数据产业孵化中心,助力卫星大数据产业发展。
海大集团:力争打造千亿级农业龙头企业
抗病对虾选育、猪腹泻疫苗、动物肠道健康益生菌……走进海大研究院这个企业“最强大脑”,一系列农业科技研究新成果映入眼帘。 总部在广州的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和以销售水产、畜禽饲料、苗种和水产饲料预混料以及健康养殖为主营业务的高科技型上市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饲料企业,在全球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17年中国民营制造企业500强中,海大集团位列119,居广州民营制造企业第一位。 “我们研发的猪腹泻疫苗除了满足公司需求外,更以高价格转让技术给国际疫苗巨头默沙东。”海大研究院院长钱雪桥说,除了疫苗,海大集团其他产品、技术的竞争力也处在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其中,以动物营养需求及原料利用数据库为基础,以鱼粉配方技术及免疫增效技术等为核心,水产饲料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畜禽饲料技术处于国内领先。 这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海大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大研究院已经引进了一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访问学者,拥有海归人才数量超过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