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8 10:38:08点击数:[打 印]
3月27日,《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报告》显示,广州近三年创新发展水平提升明显,5大维度指标表现亮眼,尤其是在代表原始创新能力的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代表研发水平的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代表成果转化成效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指标上,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显示出广州不断强化其科研城市实力,并持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的趋势。
5大维度指标表现亮眼
本次发布的《报告》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等科技创新全链条5大维度指标,对广州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监测和评价。5个维度均有创新指标表现十分亮眼。
科学发现维度,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指标发展快速,2023年广州13所高校的13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居全国第四;
技术发明维度,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0年的38.07件/万人增加至2022年的62.85件/万人,实现了快速提升;
产业发展维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指标增长较快,高新技术企业强势引领产业发展,2023年占企业总量千分之六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市20%的企业所得税、40%的企业利润总额;
人才支撑维度,广州“筑巢引凤”汇聚高层次人才,高被引科学家数指标表现尤其亮眼,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指标增长快速;
生态优化维度,广州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从2020年的500多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900多亿元,几乎翻了一番。各维度指标的增长表明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快,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效。
据介绍,这一切与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大湾区核心引擎的独特优势分不开。一是创新平台资源优势。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广州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这对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二是高校资源优势。在普华永道最近发布的2024年机遇之城报告中,广州智力资本维度排名全国第2位,其中“高等教育规模”指标多年保持全国第1位,体现了广州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显著。三是区位和政策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些国家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广州南沙的支持,也对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023年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的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广深港创新集群”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科技集群百强中连续四年排名第2位,广州正逐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围绕创新链条全面提速,各项指标全方位提升
科技投入结构持续优化,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科学发现反映区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由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每万名研究人员高被引论文数和省级科学技术奖4个二级指标构成。近年来,广州持续加大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优化实施市校(院)企基础研究联合资助计划,完善基础研究人才梯队支持体系。2022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20.97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12.2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7%);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增长快速,居全国前列;省级科学技术奖达到143项,同比增长6.72%。广州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极大推动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创新潜力进一步提升。
图1 广州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指标得分情况
高能级创新平台功能充分展现,技术发明量质齐升
技术发明指标反映区域创造新产品或新技术的能力,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4个二级指标构成。2022年该指标得分为125.67分,年均增长12.84分,发展增速较快。近年来,广州加速壮大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应用示范及产业化。2022年,实验室、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2821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比增长245家,创历史新高;广州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2.85件/万人,同比增长26.94%,增幅在20个指标中居第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645.54亿元,同比增长9.63%。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高水平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产业发展反映区域产业的发展情况,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区营业收入占GDP比重4个二级指标构成。2022年该指标得分为103.68分,年均增长1.84分。近年来,广州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布局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2022年,广州“四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占“四上”企业1/7的比重,提供了“四上”企业近3成从业人员岗位,贡献了“四上”企业近1/6的增加值;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挑起广州高质量发展“大梁”,增加值占比持续提升;高新区发展持续向好,营业收入占GDP比重高达52.17%。科技创新引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
图3 广州产业发展二级指标得分情况
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汇聚,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才支撑指标反映区域的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强度,由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高被引科学家数、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和每万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数量4个二级指标构成。2022年该指标得分为121.57分,年均增长10.79分,发展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广州深入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大力引培高精尖人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2022年,广州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为163.55人年/万人,同比增长24.89%;高被引科学家58人,同比增长41.46%,增幅在20个指标中居第一;每万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数为86.26人,同比增长11.37%,人才储备进一步强化。广州出台各类引才聚才政策,人才集聚效应成效明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图4 广州人才支撑二级指标得分
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
生态优化指标反映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情况,由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年末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数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4个二级指标构成。2022年该指标得分为134.39分,年均增长17.19分,改善最为显著。近年来,广州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2022年,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43%,创新近十年来最大增幅,是全国唯一实现连续9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较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创新创业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省、市获奖企业总数迅速增长,年末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持续增长;精准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约为2020年的1.8倍,同比增幅在20个指标中居第二。广州生态环境优化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潜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
图5 广州生态优化二级指标得分情况
全市各区奋勇争先,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随着全市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2022年广州各区整合优质科技创新要素,整体创新水平实现显著提升。黄埔区科技创新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一,多项科技创新成绩表现亮眼,9项指标得分均居各区之首;天河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二,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全市第一,7项指标进入全市前三;南沙区创新发展势头较强,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三,R&D经费及研发人员投入较大,3项指标进入全市前三;番禺区产业发展和平台建设表现优异,产业高质量发展居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指标得分均居全市第三;海珠区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居全市第三,科技创新成果丰富且市场化程度较高;增城区科技创新力量持续增强,财政科技支出居全市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居全市第四;白云区创新驱动成效较为显著,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幅领先其他区,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花都区创新发展潜力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排名全市第二,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排名全市第三,科技创新资本、人力投入较大,后劲较足。越秀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较多,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市第三,专利产出居全市第二;从化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居全市第四,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居全市第五;荔湾区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分在全市排名第五,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较快。
报告也显示出广州有待提升的几个方面,例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等指标增长缓慢。同时,省级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每万从业人员中R&D人员全时当量、每万名研究人员高被引论文、每万“四上”企业法人中“四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近年来增长不稳定。未来,广州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来源:广州交通电台